
刘涓 曾理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
近日,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博望村的头茬冬笋迎来采收季,悄然上市的“冬日限定美味”为村民带来了丰收喜悦。记者跟随村民走进竹林,直击这份来自泥土之下的“鲜”机。
村民挖冬笋。(黄燕飞 摄)
与春日采笋的热闹景象不同,冬日的竹林更像一个静谧的“寻宝地”。村民们凭借丰富的经验,沿着泥土的裂痕与竹鞭走向,轻挥锄头、精准采挖,从土层中小心取出一颗颗饱满金黄的冬笋。
“挖冬笋眼要准、手要轻,不能伤到竹鞭,否则会影响来年收成。”一位村民一边操作一边介绍。正因为采挖难度大、产量有限,加之冬笋口感细腻鲜美,市场价格持续可观,成为当地村民冬季增收的“软黄金”。
新鲜的冬笋。(喻兰 摄)
“我们村‘靠竹吃竹’,拥有26000多亩竹林。据估算,丰产年份全村能挖出200多万斤冬笋,平均每户可收获数千斤,收入相当可观。”僰王山镇博望村副主任周维楷介绍。
近年来,僰王山镇立足生态资源,持续做优“竹文章”。通过推广科学管护、开展采挖技术培训,不断提升竹林产出效益;同时整合产销渠道、打造本土特色品牌,推动冬笋从“产得出”向“卖得好”升级,让传统农闲时节变为“丰收旺季”。

航拍竹林。(兴文融媒 供图)
据了解,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和高端食材市场的升温,冬笋因其天然、绿色、营养丰富的特点,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“现在我们的冬笋根本不愁卖,订单排得满满当当,村民们在冬天也能赚得盆满钵满。”这份丰收的喜悦,既源于竹林的慷慨馈赠,也源于博望村冬笋“肉质肥厚、清甜无涩”的优良品质。如今,当地已形成“产得好、卖得俏”的良性循环,小小冬笋,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又一抹亮色。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